商名网
返回首页 >> 行业热点 >> 文章内容

小时候的绣花布鞋,如今已经成了爆款

时间:2021-06-16 19:37  

回忆起儿时的绣花布鞋,如今已是满满的回忆,花布,黑布交织的记忆伴随了一代一代人。

  昨天,无意中听到几个同学在讨论谁的鞋子多少钱的问题,就走过去听了听,细听之后不由得有些吃惊。现在学生穿的鞋子少则四,五百,多则上千。看看自己脚上穿着的一双一百二十几元钱的鞋子不由得一阵叹息。后来跟一朋友聊到这个问题时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现在学生在学校要统一穿校服,所以,也只能在鞋子相互攀比了。

  后来我感叹道:“唉,我们小的时候哪有什么钱买鞋啊,都是妈妈自己做的布鞋。”

  朋友听后跟我说:“你现在穿的这双休闲鞋多少钱?我告诉你啊,你这鞋子可能还没有手工布鞋贵呢。”

  我有些诧异:“真的假的啊,我一直到上初中都是穿我老妈做的布鞋。”

  朋友继续说:“前几天我在一个鞋店里看到手工布鞋最便宜的要两百起步啊。”

  我开玩笑的说:“那看来我小时候还够奢侈的啊,呵呵”

  笑过之后,又看了看脚上的鞋子,思绪不由得又飘回了童年……

  

  在我的记忆里,我小的时候妈妈的手就很少停下过。做家里的家务,忙活着菜园子里各种蔬菜的除草浇水,缝补我和哥哥姐姐的衣服,还有我们一年四季穿的鞋子。

  那时候除了学校要求每年运动会必须穿的白球鞋以外,平时我们都是穿妈妈自己做的鞋子。做鞋是一个很麻烦的过程,也是一个废物利用的方法。

  首先要“打袼褙”就是把一些破布收集起来,那时候布类产品似乎到了做鞋才是最后的利用。然后在做一盆子浆糊,接着在一块一米见方的木板上先抹上浆糊,然后把收集的破布拼凑着粘到上面,不能有太多的重合,实在对不上接边的就要用剪子修理一下。粘好第一层布以后再往布上抹浆糊,再粘碎布,就这样一层一层的粘,大概是四五层吧,最后放到太阳下晒干后揭下来,一张“袼褙”就做成了。这是做鞋子的主要材料。

  有了袼褙以后就要用“鞋样子”(用纸按照使用人的脚大小剪出来的鞋底和展开的鞋面的模型)来进行裁剪。夏天穿的鞋子鞋帮一般用一层袼褙就够了,按照“鞋样子”剪下来以后还要在上面粘上一层完整的蓝色或者黑色趟绒布(也叫灯芯绒)鞋面,里面则用一般白布就可以。鞋面和鞋里干了以后用剪刀把边缘剪齐,再用白色布包上边儿,这样鞋帮就做好了。而冬天穿的鞋面则要单独做,因为里面还要续上棉花已起到保暖作用。鞋底做起来比较麻烦,分普通底和千层底两种,普通底就是按照鞋样子从袼褙上剪下同样的四五个单层的鞋底,然后把这几个再用浆糊粘到一起,再用白布包边,包底。千层底则是剪下来的每个都要单独用白布包边,然后再沾到一起,最下面底层也要用白布包底。相对来说要麻烦一点。但是穿起来要好看一点,也比普通鞋底的边耐磨,普通鞋底的边是最后统一包的边,穿起来只要有一点磨坏了,整个鞋底的边就都容易撕掉。千层底每层单独包边,磨坏一点也不影响别的地方。做完鞋底以后最耗时,也是最累的一道工序“纳鞋底”就要开始了。

  说起“纳鞋底”就不得不说“纳鞋底”用的绳子了。

  那也是妈妈自己手工做的,先要把麻做成“麻芯”,就是把买来的麻分成很细的一缕一缕的,梢部还要稍稍的搓一下,越往梢部越细,一个“麻芯”大约有一米三左右吧,为了好存放,最后还要用拇指和食指捏住梢部其余三指伸开,把“麻芯”一圈一圈的围绕,最后用手拉一下,形成一个扁圆状,这样麻芯就做好了。要做很多,然后开始捻绳子。捻绳子也是有技巧的,上劲儿不能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了纳鞋底时候不好来回拉,小了,则纳出鞋底不结实。小时候看看妈妈还有邻居的婶子大娘们捻绳子觉得她们好厉害,一只手的五指灵活地动着,那绳子就源源不断出来了。捻绳儿先要搓出一段,然后一头从高处一个类似滑轮的东西上算过,这样捻完的绳子一旦长了就在那边拉一下,然后缠绕成团。捻绳一般是拇指、中指和食指在上面上劲儿,无名指和小指在下面交换两根麻芯的位置,以防止下面麻芯打结。现在说起来很慢,当时妈妈捻绳儿时候那可真是五指翻飞啊。

  还有一种做绳子的方法就是用“拔了锤子”先给缕好的麻批儿上劲儿。“拔了锤子”一般是用一块三十厘米左右长的一块牛腿骨(也可以用猪骨头)在中间打出一个小圆孔,然后找一节十几厘米长粗细比小孔略粗并带有倒钩的细竹签子(也有用铁钉或者粗铁丝的),把没有倒钩一端的尖部削一下,然后钉到小孔里固定好,这样竹签和骨头就成了一个“丁”型的“拨了锤子”使用时先把缕好的麻批在骨头上绕几下固定了,然后沿着竹签绕几下,留出四五十厘米用手拉着,这样“拨了锤子”就被悬空提了起来,由于竹签上有那个小小的倒钩挡着,所以绕在骨头和竹签上的麻批不会脱落。一只手提着麻批,一只手用力转一下“拨了锤子”的骨头,由于惯性作用,骨头就会旋转起来,就完成上面麻批的上劲儿了,等这段麻批上好劲儿了,就缠绕到骨头上,然后继续,并且要不断的续好麻批。等到了一定长度后把麻批一端从一个固定的圆环或者半圆环穿过,拉在手里,然后慢慢向后退,一边退一边放“拨了锤子”上缠绕的麻批,等最后放完了,等长两根上好劲儿的麻批在顺着劲儿的方向慢慢一搓,纳鞋底的绳子就好了。

  纳鞋底也是有讲究的,有多种针法,现在真的叫不出名字了(有机会要问问老妈)。纳鞋底流程是先用锥子在鞋底上由反面向正面扎一个孔,然后再用针穿过去,针的后面带着的是纳鞋底绳子,然后把绳子拉紧,接着再用锥子由反面向正面扎一个孔,孔的出口要在第一针的下方约两毫米的地方,再把带着绳子的针穿回来拉紧,这算是一针。而下一针的出口要和上一针的第一次出口平行,所以用锥子扎的时候要有一定倾斜度,具体角度把握那就要靠熟练度和经验了。

  一个鞋底大概要有几千多针吧,从正面看每一针的长度,两针之间的宽度基本上完全一样,很有美感。在那时,谁家的女孩子纳鞋底的好坏也是作为评价这个女孩子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呢。鞋底前部后和后部纳鞋底的时候针要密集一些,这样比较耐磨,因为这是受力点。中部受力少要疏散一些,叫做“洒水”,这样看起好看,而且还节省纳鞋底用的绳子。

  鞋帮和鞋底都做好以后,最后一道工序就是把鞋帮和鞋底缝合在一起了。先要把前后两端固定,然后沿着一端,把鞋帮和鞋底对齐象纳鞋底那样缝在一起,然后在鞋里放上“鞋撑子”撑一下,一双鞋子就做好了。(鞋撑子是用一块木板做成脚的形状,后端竖着钉上一个高约八厘米的木棍,然后在木棍上端和模板前端也用木棍连接起来,从侧面看鞋撑子就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形状)穿起来又舒适,又透气。

  这样的布鞋我穿了好多年,记忆中一直到了初中后期,才买了第一双皮鞋。再以后上了高中、大学,走入了社会,就再也没有穿过了。现在估计会严格按照以前老的工序做手工布鞋的人也不多了。

  小时候穿着妈妈做的布鞋,总盼望着能买一双皮鞋穿。长大了,总穿买来的皮鞋,却又开始留恋起小时候老妈做的那饱含着母爱的布鞋,好舒适,好温暖,好让人怀念。岁月匆匆,时光不能倒流,清苦而快乐的童年记忆,也只能是在偶得闲暇时,从记忆深处小心的找出来,慢慢的把玩一番,然后更小心的收藏起来,留待下一次去品味,生怕碰坏了一点一滴。


热点推荐
返回网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