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工艺品中的国之瑰宝——膏雕
相信石膏工艺品代表了一代人的情怀,小时候,大部分家庭都有几件石膏工艺品,或是马踏飞燕,或是瓶瓶罐罐,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石膏工艺品的极品,膏雕。
所谓“膏雕”,即以石膏为材质,将其雕刻成工艺品。如此雕刻工艺,全国可能只有“应城”一家。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应城膏雕的出现缘于本地丰富的石膏矿产资源。应城以盛产石膏而享有“膏都盐海”之美誉。
据《湖北通志》载:康熙《大清一统志》称石膏以湖广应城所出者为最。明嘉靖年间,县西北团山北麓,因崩岩,石膏露头而发现。从此,应城兴起石膏开采业。
清光绪《应城志》卷一《舆地·物产·货之属》亦载:石膏“出县西诸山洞中,光莹细腻,较胜他处。土人募人凿取,返运汉皋。额设膏关,收取其税”。又云:“石膏之产,始于明季,因崩崖而见。”
于是,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的石膏业以湖北应城县最发达”。”应城石膏从最初发现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应城石膏则被称为“蒲阳玉”,属石膏矿石中的上乘佳品
石膏是一种单斜晶系的膏盐矿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硫酸钙。石膏自被人们发现开采、“粉身碎骨”后,被作为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而广泛运用。应城石膏则被称为“蒲阳玉”,蒲阳,是应城的别名。因其位于古蒲骚故地之南而得名。
蒲阳玉质地细腻,晶莹冰洁,视之澈明如玉,触之凉爽宜人。色泽以玉白为主,亦有珊瑚红、翡翠绿、象牙黄以及天空蓝等天然色泽。其纹理呈纤维状或几何结晶状,属石膏矿石中的上乘佳品。
据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本草纲目》之《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载:“石膏,又名细理石、寒水石。其纹理细密,故名细理石。其性大寒如水,故名寒水石。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腹中坚痛;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结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
应城当地俗谚云:“石膏擦石膏,块块都是宝,雕个狮子头,枕着好睡觉。脑壳不发疼,心里不烦躁,眼睛不生火,舒服精神好。”
应城石膏以“玉”来命名,可见其质地之好。质地上乘的蒲阳玉因其良好的药用和观赏价值,被用来雕刻成有保健作用的枕头和观赏工艺品,从而形成应城别具一格的民间工艺——膏雕
应城膏雕的起源与发展
膏雕是以石膏为原料雕刻而成的形态各异的艺术品,以其晶莹剔透的观赏效果又被人们称为冰清玉洁的艺术。应城膏雕始于清末的一郝姓木雕艺人,此人当时号称应城“城关一把刀”。由于从小跟人学木雕,练就一双好手艺,城关的一些祠堂、庙宇以及富户民宅等建筑的木雕都由他一手雕制。
后来,应城地方官员多次聘请身怀雕刻绝技的他,将晶莹冰洁的“蒲阳玉”制成枕头,作为清热解凉的贡品奉献给朝廷,后被历代官员及社会名流效仿用作馈赠之物。由此,他专工膏雕,并授徒传艺,膏雕工艺在应城也随之兴起。
膏雕工艺经应城几代艺人的传承和发展,其作品主要形成两大类:实用型和观赏型。实用型的有枕头、坐垫、靠背以及笔架、镇纸等文房用具,观赏型的主要有十二生肖和寓意吉祥的龙凤、狮子、麒麟、雄鹰、骏马、熊猫以及观音、罗汉、寿星等摆件,亦有浮雕壁画等。
膏枕的制作工艺流程
在所有的膏雕艺术品中,枕头不管在加工制作还是艺术特点上,都有着很强的典型性。
制作膏枕需经过设计、选料、下料、雕刻、打磨、地光等数道工序,制作过程总结为:一锯、二打、三锉、四雕、五磨。制作工具即包括传统的锯、锤、锉、刻刀等,又包括现代的雕刻机、电动锯床、切割机、打磨机、抛光机,还包括一些自制的各种手动小工具。其核心技艺还是以手工雕刻为主。
1、制作前的选料决定后续工艺的成败。
以精选石膏矿石为原料,且选料有诀窍,如“一拱就杂,二不平不均,三侧光看纹,四抹水定色”就是膏雕匠人的选料心得。所谓“一拱就杂”,即若一块大石膏的局部拱出平面,里面定含杂质或杂色。下料尤为关键,一定要避开不易精雕的局限。因为石膏矿的开采都采用爆破法,受震后的石膏易形成许多细小裂纹,这种裂纹会给后面的加工制作带来诸多麻烦,甚至前功尽弃。因此,在选材下料时,既不能有裂纹,又不能有“眉毛夹”,即在白膏中夹杂着少量的青膏瑕疵。
不过,若是“眉毛夹”选择得当,因料施艺,往往能给作品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如为1990年中国湖北首届三峡艺术节制作的吉祥物中华鲟,其原料就是一块被人用来垫脚的白膏,艺人经过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利用它天然的小波纹图案作波浪,一条在滚滚波浪中翻滚的中华鲟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更令人叫绝的是原料中一点黑色的“眉毛夹”正好作为中华鲟的眼睛,使它成为无与伦比的大自然与人类智慧相结合的艺术品。这种选材方式犹如玉雕一般,使材料与形象巧妙结合,达到巧夺天工的效果。
2、膏枕的制作过程
要制作膏枕,先从膏矿里选出上好的蒲阳玉,以手工锯坯的方式将其切成长40厘米,高、宽各为15厘米的长方体。做到下料基准要平整,斜面标准不能有误差,用曲线切割锯坏。
艺人依据设计好的各种动物图案,在枕头两端采用雕、凿、镂、刻等手法,吸取和借鉴木雕、石雕、竹雕以及玉雕等传统雕刻技艺,先用小手工机械粗略雕琢出膏枕的毛坏大型,然后再人工精细雕刻,之后经过细磨、水磨、清洗、晾干等工序,最后抛光处理。这些匠心独运、刀法洗练,经过精心打磨的石膏枕头造型新颖独特、格调清新高雅,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玉雕的艺术风格。膏雕作品是将石膏的药用价值与精湛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
蒲阳玉膏枕,因其两端高、中间低的形制要求,于是形成了两头雕琢装饰、中间平滑适枕的风格,使人可以“高(膏)枕无忧”。膏枕在造型上借鉴了唐宋以来民间的人形枕和兽形枕等象形瓷枕的造型样式,如孩儿枕、双狮枕等。相比瓷枕,膏枕因其材料易碎的特殊性而在装饰上略显简单。一般有两种装饰形式:一是单头枕,将一个孩儿或动物形象完整地雕琢在枕头之上,一端为头一端是尾,头部正面造型、左右对称;二是双头枕,即枕头两端雕刻同一动物的正面头像。也有的在枕头两端装饰祥纹瑞草,以及其他图案。这些象形膏枕一般有单狮、双狮、麒麟、老虎以及猫头、狗头、孩儿等不同形状。
3、膏枕在近百年发展流变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由于膏枕最初在形式上仿唐宋瓷枕而产生,其造型样式也仿前朝。以双狮枕为例,在其百年发展流变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风格。
如郝木匠徒弟之一的郑彩如所雕刻的狮子形象为方口、猫鼻、披毛,狮子头部结构转折多呈方形、带棱角,造型拙朴粗犷,线条刚劲有力,令人望而生畏、望而起敬,给人一种威严之感,散发着盛唐的雄浑大气。这便是仿唐风格,形象概括简练,有较强的装饰意味,在样式上借鉴初唐陵墓石雕中的狮子造型。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在审美需求上也随之发生变化,艺人熊金安对膏枕双狮的造型也作了很大的改进——圆鼻、翘口、卷毛。少用了些方刚,多了点圆润之感;少了些威严,多了点亲和之意。一如明清两朝的狮子形象,从神坛走下来进入民间。他雕刻的狮子,以圆线、弧线、流线以及方圆线为主,诸多结构被概括成圆形、方形以及方圆形,线条圆润流畅。整个形象圆润中透着方刚,灵秀中带有威严,端庄中不失温婉。这种狮子形象多了分亲近,秀丽可爱,易于被大众所接受。
应城膏雕技艺通过艺人的心传口授而师徒相承,作为膏枕主要图案的狮子形象经过几代艺人的传承与发展,其造型样式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且每个艺人都会根据自己的审美习惯和独特理解而使其雕刻的狮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保持狮子整体风格不变的情况下,他们会对狮子的五官或某个局部稍作处理,狮子便会呈现出威严、勇猛、端庄、憨厚、文静等不同形态,使之在单一的造型样式之中出现适度的变化,为这门冰清玉洁的民间造型艺术增添一抹亮色。
随着膏雕艺人在雕刻工艺上的不断改进和雕刻手法的不断娴熟,他们也逐渐用浮雕来装饰这些平整的石膏板。圆雕的手法也被广泛用于一些亭台楼阁、文房用具、瓜果虫鱼等一些装饰摆件。其中,有些艺人所雕的冬瓜,叶脉、瓜蒂结构分明,形态逼真,几乎以假乱真。传至现在,应城膏雕已经过四五代艺人的传承,2011年“应城膏雕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膏雕是一种纯粹的手工技艺,不像其他雕塑工艺品一样能大规模地翻模复制。每件膏雕作品都要经过数道工序,精心雕琢、馁刻、打磨、抛光,制作工期长,凝聚了艺人的心血。膏雕如玉雕般费时,其效果亦如玉雕般晶莹剔透。
- 首页
- 上一页
- 1 / 1^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