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绘画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感受我国艺术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书画同源,书法绘画书写着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我国的书法与绘画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书法、绘画二者自成个体,欣赏中国绘画作品时,书法题字与绘画部分可分为局部去观赏研习,亦可书画整幅合篇来览阅探究。书法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瑰宝,历史记载悠久,在岁月长河中沿革变迁,独具风采,其影响亦深远。文章通过研究书法对于中国绘画的影响,并以“书画同源”为主,“以书入画”“笔墨势韵”为辅来浅谈我国书法与绘画两者之间的联系,从中领悟中国书法非凡的艺术魅力。
书法,是中国的一项传统艺术,依托于中国传统文化一路发展演变而来,形成了我国独具文化特色的一项艺术,在我国艺术文化中拥有着不可撼动的重要地位。作为我国“四大国粹”之一的书法艺术,从中国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中从萌芽,走向成熟,历经变革,也深深影响着其他各类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讲究“诗书画印,四合为一”,这“诗书画印”其中的“书”“画”,指的便是书法、中国画。作为在我国艺术文化中同样占据着非常重要地位的中国画艺术,在其自身形成、发展演变的悠久历史岁月里,便受到书法艺术非同凡响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联系深远。那么书法艺术到底对于中国绘画产生了如何的影响呢?文章将从“书画同源”“以书入画”“笔墨势韵”三方面对“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论题进行论述,其中以“书画同源”一说为主要论点,从书法、中国画二者的发展渊源、联系中去研究探索我国书法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书画同源,追溯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发展
清代著名学者陈澧认为“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书之为文字。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 我国汉字的产生便是书法艺术的兴起之源。书法,自象形字、甲骨文、铭文、大小篆、隶书、楷书……逐渐演变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文人墨客、风流大家们各成风格门派,以汉字为载体,以纪事、诗赋、作画等不同形式创作作品,百家荟萃云集,汇聚凝练为这样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
中国画在概念中被广泛定义为“中国的绘画”,后简称为“国画”。“国画”这一词的定义虽源于汉代,但我国绘画的产生却渊源深远。据考究,石器时代是中国绘画的萌芽时期,而后来我国南北两系岩画的发现,使得我国史学家们将中国绘画艺术的起源推前至旧石器时代。故而最早的中国绘画是画在土瓦石器、陶器、地面、山石岩壁上的,随后渐发展到画到墙壁上、绢帛、纸等各类材质上。
除了材质的发展与更新变化,中国绘画的发展必然依托于我国各时期画师画匠、文人大家们无止境的追求、探索与创新,逐步形成了现在这样具有悠远人文历史性和鲜明民族传承性特色的艺术美学体系。
关于“书画同源”理论观点的明确提出,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頫在其绘画作品《秀石疏林图》(见图1)中便体现出来。画中枯木丛竹夹生在巨石平坡上,画尾题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一首。
赵孟頫以书法的“飞白”画石,以写篆之法绘枯树,以“永字八法”用笔写竹,其题字中更是直接表明“书画同源”的观点。“书画同源”一说从古便有迹可循,较为可证的“书画同源”说在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有所体现,其卷一“叙画之源流”中记载:“颉有四目,仰观垂象。
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天地圣人之意也。按字学之部,其体有六:一古文,二奇字,三篆书,四佐书,五缪篆,六鸟书。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颜光禄云:“图载之意有三:一曰图理,卦象是也;二曰图识,字学是也;三曰图形,绘画是也。”又周宫教国子以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张彦远以“书画传意见形”的说法定论了我国书法和绘画的起源,体现“书画同体”之意。依此可见,我国最初的画中可见“形”,“形”表其“意”,“意”可当书,书画为同源;象形文字亦是原始图画,随着人类文明生活的发展逐渐从象形文字中转化出表达“意”的文字和传达“形”的图案符号,于书、画中寄托了精神表达,赋予二者更多的文艺色彩,渐渐系统地形成了书法、绘画两种艺术形式。
综上论述,中国书法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从其“同源”开始,逐渐相通相融,相互渗透。在研究和学习书画的过程中,单一认识其中一方面而固化学习的方法是不可取的,从书法、中国画的发展渊源、联系中去探寻二者的异同之处,以此帮助我们在理论学习与实际练习中同步提升对中国绘画、书法的认知和运用能力,感受我国艺术文化瑰宝的独特魅力
- 首页
- 上一页
- 1 / 1^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