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知识库 >> 白灵菇行业知识库 >> 白灵菇种植方法

白灵菇种植方法


其 他 回 答: (共2条)
1楼
白 灵 菇 栽 培 技 术
江苏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 TEL:0516-88939450
白灵菇又名白阿魏菇,隶属于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
  白灵菇是南欧—北非—中亚内陆地区春末夏初发生的品质极为优良的一种大型肉质伞菌。色泽洁白,个头大,质地优良,口感好,被称为“蚝菇王”。据分析,该菇蛋白质含量高,除含17种氨基酸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各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是一种珍稀的天然保健食品。
白灵菇对温度极为敏感,其菌丝适应温度范围较宽,可在4—37℃条件下生存,以23—28℃为宜,出菇温度范围为0—25℃,生长前期的菇蕾阶段以8—13℃为最适宜,后期幼菇生长以15℃最适宜。
白灵菇的菌丝生长需要相当长的后熟阶段才能达到菌丝的生理成熟。就是说,白灵菇菌袋在发满菌丝后,必须要经过一个菌丝后熟期才能出菇。根据菌株特性下同,该阶段一般约需30—60天不等,个别菌株甚至高达80天。采用人工调控措施,可大大缩短其后熟期。其基本做法是:先将温度调至30℃左右,使菌丝充分发育,然后降低温度(将菌袋移入低温冷库),在0—10℃环境中维持15天左右,令菌丝体在相对不适条件下形成自我保护,从而加速其生育过程。
一、 栽培原料及菇房的处理 栽培白灵菇所用菇房一般用蔬菜保护地设施,如日光温室、大棚等,种菇前最好能揭膜晒棚两周,料进棚前再用药剂熏蒸1次,一般房屋需整理粉刷后才可作为白灵菇出菇场所,进料前还要用药剂处理1次。 二、栽培料的配制及灭菌 1.栽培料的配制 棉籽壳100公斤、玉米粉5公斤、麸皮5公斤、石灰3公斤、石膏2公斤。 2.堆制发酵 堆制发酵的用料最好在300公斤左右,堆高1.2-1.4米,宽1.1—1.5米,长度不限。堆太小不易升温,发酵不透;堆太大中间缺氧,而且不便翻堆。发酵料拌水湿度60—65%,并加石灰2%,使Ph值为8- 8.5。建好堆后打孔通气,孔距为30厘米,堆上方打1排,侧面打2-3排。发酵时间视室温而定,温度高时时间可短一些,以7-8天为宜;温度低时可适当增加天数。发酵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每隔1天翻1次,发酵透的料应呈棕褐色,无酸臭味。 3.装袋灭菌 发酵好的料需重新测水分,并将含水量调至55-60%,Ph值调至8~8.5。塑料袋选用17×33厘米规格的折角聚乙烯袋,装0.75-1公斤湿料。手工装料时,边装边用手压紧,机装时可根据机器动力情况掌握紧实度。将装好的料在高压下灭菌2-3小时,或在常压下灭菌14-16小时,注意灭菌要彻底。 三、接种培养 灭好菌的菌袋冷却到30℃时,移入接种室内接种,接种量以能覆盖菌袋表面为宜。接种过程中注意人员及器具的消毒,不要造成人为的杂菌污染,接种后将菌袋放在室内培养。接种后前3天不要动菌袋,1周后翻垛检查有无杂菌污染,将有杂菌的清理出去,晾干灭菌后可再次使用。培养过程中注意避光,空气湿度应在65%以下,温度尽量保持在25-28℃,45-60天后菌袋可发满,此后可转入出菇阶段; 四、出菇管理 待菌丝发满后,再让菌丝进行1周的反丝生长,使菌丝发透,然后将菌袋移至低温处或对出菇棚进行反向操作,白天盖草帘,晚上揭草帘,并加大通风,进行低温刺激,结合喷水促进菇蕾形成。等菇蕾长到拇指大小时进行开袋处理,进一步加大水分。此时,空气湿度应保持在85-90%,温度尽量保持在 8—15℃。当白灵菇长至乒乓球大小时将其放出袋口,并增大通风量,以保证菇形正常。当通气不足时,易出现畸形菇或高脚菇。同时应注意不要让风直接吹在白灵菇上,以防止菇体因失水过多而开裂。
2楼

白灵菇种植技术可以登录江苏食用菌网。那里有白灵菇种植技术资料和视频,可以参考一下。
查看更多相关问题 >>
相关白灵菇行业知识库

友情链接:

首页 | 网站简介 | 采购市场 | 行业分类 | 信息投诉/删除/联系本站

手机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 商名网

京ICP备17049264号